關于微景通
十一黃金周,景區對于景區安全事故該如何處置?
發表時間:2018-09-28
九十兩月,秋高氣爽,經過炎炎夏日,人們終于迎來了涼爽的秋季。伴隨著國慶小長假即將來臨,景區也即將迎來人流高峰。大眾旅游的深化發展使得旅游安全問題比以前更加突出,旅游人次持續增加,旅游活動范圍更加廣泛,導致旅游自身的安全事件幾乎不可避免,也使得旅游發展更易受外部安全事件影響。
那么景區對于景區安全事故該如何處置?
1.制定事故預案、防患未然
景區應該針對不同類型的安全事故制定不同的景區應急預案并列出具體的行動計劃,使實施的計劃切實、可行、迅速、有序。并定期進行演練,在事故發生后應及時報告、分析、調查和處理,積極采取預防措施,防止和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據新預報,超強臺風“潭美”十一期間即將來襲
但經過兩次大轉折后奔向日本
因此,在十一長假前
潭美大可能是外圍影響我國
在臺灣海峽、東海掀起狂風巨浪
在臺灣北部和浙江東部下起驟雨
因此,國慶期間計劃前往
日本、韓國旅游的朋友,
請密切關注臺風動向,
謹慎選擇行程,做好必要準備!
如果發生暴雨洪水災害,景區如何該如何應對?
暴雨洪水災害發生時,容易導致河流決堤、景區淹沒,也容易繼發造成泥石流災害,造成景區基礎設施破壞,并容易導致景區游客和工作人員的生命財產受損。
在現有條件下,大部分暴雨災害是可以預測的。景區在接報暴雨洪水資訊后,應該立即采取措施封閉景區、疏散游客、避免災難性后果。在景區運營期間突發暴雨洪水災害,應該立即封閉景區、疏散已有游客,并全力搜救失蹤游客,避免災難型后果的擴大。
在景區游玩,設備故障也會給游客帶來生命財產威脅。
設備事故應急處置
(1)景區工作人員要迅速疏散游客,并通知景區負責人和相關管理部門,視情況向120等公共機構求救。
(2)事故發生后在現場人員應立即切斷電源。
(3)若有游客受傷,應立即組織人員搶救傷員,盡快解除重物壓迫,減少傷者擠壓綜合癥的發生,并將其轉移至安全地方。
(4)游客若在擠壓部位有開放性創傷及出血,景區醫護人員應及時為其止血。
(5)若有骨折(傷肢等)人員,應及時為其進行骨折傷處理。
(6)撥打 120 急救電話時應講明事故地點、嚴重程度,并派人到景區門口接應,將受傷人員迅速轉往醫院。
(7)景區工作人員注意保護好事故現場,便于調查分析事故原因。
(8)做好事故報告。報告的內容包括:事故的原因和經過,搶救經過,治療情況,事故責任的影響處理,游客的情緒和反映等。報告力求詳盡、準確。
景區安全事故的發生使游客的人身財產受到損害,將會給景區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景區應當重視旅游景區安全管理,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除此之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保障游客的生命安全。
2.建全安全管理組織機構與制度
景區應該意識到安全對于景區的重要性,是景區發展的前提與必要。每個景區應該設立專門的安全管理組織機構,負責景區各個地區的安全巡查。
成員組成應該是接受過安全教育的管理人員,職責細化,每個人應該在什么崗位,負責什么樣的工作,有明確的劃分。節假日期間,可以臨時增加安保人員,確保旅游者的安全。
景區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旅游景區安全保衛制度應全面合理,尤其是涉及事故發生后在第一線工作人員的安全事故管理制度和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制度,這樣做有利于旅游者獲得真實的安全信息。
3.加大景區安全投入
安全投入包括景區安全活動的一切要素的總和,包括人力、財力、物力。包括安全教育宣傳培訓、工作人員持證上崗的情況、安全費用的投入。
為提高景區從業者的安全意識,景區無論何時都必須重視安全宣教,并加大安全事故教育的培訓力度,通過專業的培訓,提高景區從業者的安全意識,熟悉掌握針對安全事故的具體應對措施,提高旅游服務過程中的緊急應變能力。
各個上崗人員必須具備資格證書,比如包括職業機動車駕駛員、消防控制室的值班和操作人員等專業崗位應按照規定持證上崗。
景區安全管理需要必要的費用投入,安全經費投入到景區的各個部分,包括維護、保養應急救援設施設備;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培訓,制定安全標識等其他與安全生產相關的費用。
4.游客容量的監控、管理
游客過多的景區容易不堪重負,對環境造成影響是一方面,另外還會增加景區發生安全事故的因素,帶來更多的安全隱患,為此,《旅游法》中規定“景區接待旅游者不得超過景區主管部門核定的大承載量。景區應當公布景區主管部門核定的大承載量,制定和實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旅游者數量可能達到大承載量時,景區應當提前公告并同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報告,景區和當地人民政府應當及時采取疏導、分流等措施”。
因此景區應該核算出景區的大承載量,制定景區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通過電子設備隨時監控,以便對人多的地方進行及時疏散。
5.小結
旅游安全無小事,景區安全保障事關游客人身、財產安全,必須高度重視。景區經營者要將安全管理作為一項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作為生存與發展的第一要素予以足夠重視,要努力在景區營造人人要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講安全的安全管理氛圍。